鳴兒
北宋享國167年,歷經9位皇帝,其間7個葬在了鞏義。鞏義的北宋墳墓罕見完好維護,更沒有像明十三陵和清東陵、西陵那樣開發成旅行景區,各種遺址就“散養”在田間地頭,隱沒在莊稼與荒草之間,有一種滄桑、蕭條的滋味。
荒野中的開國皇陵
惋惜,這一恢宏氣勢早已不復存在,現在的北宋皇陵,令人形象最為深入的恐怕就是——立于荒野。
宋陵遺址散落在鞏義的市郊,我打了一輛車,首要前往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墳墓——永昌陵。司機傳聞我是特意來看宋陵的,很是慨嘆:“我小時候住在縣郊外,村里可多石像了,走幾步就能看到。”他不時用手指向窗外:“那兒的田里從前就有不少,我小時候常在那兒玩,都看習慣了,也不知道是文物。惋惜后來許多都被盜走了,也毀壞了不少,現在剩余的不多了。”
永昌陵沒有修建墻垣,陵丘上長滿了荊棘和小灌木,四角處已被開掘復原出北宋時期的鵲臺基址原貌。走近太祖的墳墓封土,土包前方立有一塊簡略的石碑,寫著“宋太祖趙匡胤之墳墓”,像是后人補立的,真實粗陋無比。大宋王朝開拓者的墳墓,居然就掩沒于荒野之中。這也并非是當下疏于辦理。北宋末年遭受“靖康之變”,金兵開掘宋人墓冢,盡管南宋皇室也派兵前往鞏縣援助,驅逐金人,并派人修葺墳墓,但宋軍一撤,金兵便又肆無忌憚地掘墓開棺。金人拔擢北宋叛臣劉豫為皇帝,國號“大齊”,此人也打起了掘墓的主見。一時刻,北宋皇陵一帶滿是盜墓的戰士,陵區逐漸變成一片亂墳荒冢,到元朝時,已“盡犁為墟”。
鞏義的宋陵中,永昌陵算是地上遺址保存較好的一座,華表構圖精巧,雕琢絕佳,眾多石像生的樣貌也保存尚好。在這些列于陵前的儀仗中,虎可辟邪,羊、瑞禽代表吉利,外國客使則表明國家強盛和皇權浩蕩。永昌陵是在太祖身后7個月內建成的,這些石像造型質樸,雕鑿技巧較為粗暴,且帶有晚唐遺風,預示著北宋樹立初期逐漸安穩的開展趨勢。每一座石像都令我感到敬畏,它們帶著悠遠的韶光的印記。日復一日聳峙于此,似乎仍堅守著某種任務。
北宋重文官而輕武官,但在永昌陵很多人物石像中,這座有著肥碩耳朵、手扶武器的武官石像很是生動。
石像們的命運
冬日的清晨,太陽沒有升起,我穿過毫無氣憤的樹林和幾條逶迤的小路,灰藍色的天空下,地步中彌漫著一種悲戚的氣氛。地步深處的神道,中心滿是光溜溜的樹干,落葉遍地,雜草叢生,若不是看見兩邊有石刻雕像,怎樣也不會信任這居然是一個皇帝的陵園。
北宋是文人治國,文官的位置居于武官之上,由于懼怕武將奪取位置,宋代戎行出征總是以文臣作為主帥,這也是戰役屢次失利的—個原因。這一點在墳墓中也有體現,神道兩旁的石像,文臣居北面武臣應南,二者服飾相同,僅僅文臣執笏板,武臣拄長劍。
宋朝是一個日子相對結壯、平緩的年代,京都商市聚集,大街上門庭若市,大眾休養生息,一派繁榮現象;另一方面,文人雅士們也可盡情山水之間,喝酒詠詩作畫。宋陵中的石刻群,也體現了其時的社會面貌,永厚陵的石像雕琢于11世紀前期,線刻、浮雕、圓雕等技藝俱備,人物身形由粗大強健變為細長,文臣儒雅,武臣也頗具“儒將”風味。越到后期,宋陵石刻人物的身形越顯細長,逐漸失去了宏偉的氣勢,也預示了王朝衰敗的命運。
英宗說來走運,因仁宗趙禎沒有子嗣,他自幼便被選中入宮,后來順暢登上皇位,無法命短,在位不到5年就因病而死。
英宗的墳墓在宋陵中也是最不起眼的一座,神道止境的一座土堆就是墳墓封土,陵臺前立有兩尊身形細長的內侍的石像。我踏上小道想看個細心,一不小心走進了周圍的地步,遠處傳來犬吠聲,它們天然不是關照這土堆的。周邊農人怕菜地被偷,特意養了狗來看護,并捆扎樹枝立在四周作為圍欄,一些石像也被順手圈進了田里,有藤蔓逐漸爬上了石像的脖頸。
這些年,鞏義憑仗較好的工業基礎,建起各種企業園區,新鼓起不少樓盤,永厚陵地處市區,背面可見一座座樓房,石像們的領地日益縮小,僅僅幽靜與孤寂仍舊。
走到神道的另一側,地步背面有一個氣象站,油煙浸漬的墻面前面也立著幾尊石像,其間一個是外邦人士,長發彎曲及肩,以帶束發,額飾寶珠,身著異國裝束,臉上還帶著微微的笑意。他的存在,讓人遐想大宋皇朝從前繁榮昌盛、各國來朝的圖景,比照眼下這一片荒蕪,更添唏噓。
最面子的宋陵
當地人并不操心去——分辯所謂“七帝八陵”,對他們來說,這些都是從小玩到大的當地算了。其實,宋陵公園與永厚陵僅一巷之隔,但與后者的荒蕪現象天壤之別,公園內滿園松柏花木交錯,冬天也是一片蒼翠,除原有的石刻雕像外,鵲臺、角闕等修建均在原基址上重建,庭臺、樓宇屹立,算是有了點皇家陵園莊嚴肅穆的姿態。宋仁宗在位42年,這段時刻正是宋王朝開展的鼎盛時期,現在,他的墳墓也成為宋陵中最面子的一個,當地政府花了不少力氣補葺永昭陵,并開辟為免費公園,希望能夠再現千年前的前史面貌,推進旅行業的開展。不過,看上去宋陵公園更像是頗受當地人喜歡的一個休閑之地,鮮有像我這樣的外地游客。
我從西門進入宋陵公園,迎面是一片褐瓦紅墻,乍看頗有北京天壇公園的風味。相較鞏義的其他墳墓,永昭陵的神道石刻保存比較完好,沿著青石鋪就的坡道站了長長的兩排,共有石人13對,其他石像7對,雕法細膩,底座均通過開掘,又用樹叢阻隔、維護起來,不像其他墳墓的石像大多陷于泥土之中。
永昭陵的外城已開始康復原貌,內城被圍擋起來,還在補葺,仁宗陵園的封土仍處于荒地之中,隔著門縫,隱約可見一個滿是枯枝的黃土堆。
宋仁宗被前史學家稱為“守成賢主”,他即位時,北宋的經濟、政治正處于起步階段,在他親政的三十多年間,北宋一度呈現“仁宗盛治”,國家安靖,科學、經濟、文明興旺,文臣武官薈萃,呈現了比如歐陽修、蘇軾、范仲淹等許多文人墨客,人口和財稅的增加堪比唐太宗的“開元之治”。他的個人品德也頗受好評,被認為是一個性格寬厚、不事豪華、懂得束縛自己的君主。前史上有兩個故事撒播甚廣,一是仁宗夜深處理朝政業務時俄然想喝一碗羊肉湯,卻不忍宮中因他而構成夜夜宰殺的定例,所以強忍饑餓;二是包拯諫言時將唾沫飛濺到仁宗臉上,仁宗不只不見怪,還虛心接受了他的主張。
前史上,北宋王朝的興衰有頗多值得玩味之處,而散落于鞏義的宋陵,與人們習以為常的皇陵也天壤之別,它們隱身于荒野,千百年來一向保持著緘默沉靜,等候真實的有心人前來看望、對談,發現它們背面躲藏的更多前史風云。
永昭陵的人物石像擺脫了晚唐時期肥壯強健的形象,向細長俊美過渡,文臣給人文質彬彬之感,武將體現出了儒將的風貌。
Tips
怎么抵達
鄭州火車站每天有14個班次的火車前往鞏義,行進時刻約1小時。
鄭州東站每天有7個班次的高鐵到鞏義南站,行進時刻約半小時。
宋陵看望道路
依據墳墓之間的間隔,可依如下道路看望:永厚陵、永昭陵—永定陵—永熙陵、永安陵、永昌陵一永泰陵、永裕陵。公共交通不太便利,來往各個墳墓之間能夠打車,鞏義火車站間隔永厚陵及永昭陵只要兩公里,車費不超越10元,最遠的永裕陵間隔縣城中心約20公里。
拍照宋陵石像群,最好趕在清晨太陽將升和黃昏日落之時,夏日也能夠在深夜拍照星軌。早晨茌永昭陵有當地人晨練,永厚陵抻道有不少路人通過,比較簡單抓拍到帶有共同日子氣息的場景。
永安陵:趙匡胤之父趙弘殷的墳墓,陵區唯留封土,石刻全無。
永熙陵:宋太宗趙炅之墓,陵區石像藝術性較高,尤其是石羊,從造型藝術到雕琢技法都是宋陵中最優異的。
永定陵:宋真宗趙恒之墓,沒有正式開掘,地上修建雖已無存,但陵前的石刻群是宋陵中保存最好的一組。鄰近還有包拯墓可一起觀賞。
永裕陵:宋神宗趙項之墓,陵區石刻為宋陵晚期造像的代表,技藝比較老練,更重視神態、風味的體現。
永泰陵:宋哲宗趙煦之墓,陵區石刻為宋陵巔峰期的代表著作,石像及人物雕琢特色顯著。
行前閱覽
《說不盡的宋朝:君臨天下》
包括兩宋三西多年間政治、軍事、經濟、思維、文明的重大事件,打開一副洶涌澎湃的前史畫卷。
《北宋皇陵》
一部較全面記載鞏義市宋陵遺址的考古調查報告。
鞏義更多前史亮點
慈云寺
我國最早的寺院之一,始建于東漢。周邊環境清幽,與青龍山連成景區,有森林、湖泊、瀑布等景象,也有山中農家院,合適休閑休假。
石窟寺
北魏時期繼洛陽龍門石窟后開鑿的又一座石窟,石窟造像可謂釋教藝苑珍品,修建留存不多,更顯寶貴。
杜甫故鄉
“詩圣”少年時期日子的當地,陳設有杜甫詩集珍本。
康百萬莊園
康氏宗族的府第,17、18世紀華北封建壁壘式修建的代表,也是一座雕琢藝術寶庫,存有多種石雕、磚雕、木雕著作。